發布日期:2025-10-17 16:26:50 大 中 小
10月14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成效。
“5年來,重慶應急管理系統規劃中各項主要指標提前完成,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連續5年實現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鄒瑜介紹,自然災害方面,平均受災人次、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比“十三五”時期下降20.0%、65.4%和29.8%,成功應對2022年極端高溫、2023年歷史罕見極端強降雨、2024年持續高溫等極端災害。
5600張“地圖”織密安全防線
5年來,重慶風險防范更精準,群眾生產生活更安心。重慶首次實施全市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收集超過1100萬條海量數據,生成超過5600張精細化的風險評估與區劃圖,形成“風險地圖”。
針對道路交通、建設施工、危險化學品、燃氣等重點行業領域,重慶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排查重大事故隱患56719個、已整改55887個,整改率達98.5%。針對電動自行車、燃氣、水毀工程、地質災害等,集中開展專項整治,全力消除群眾身邊各類安全隱患。
重慶還創新實施自然災害分段分級分類分層預警響應機制,按時間分階段預警,按嚴重程度定響應級別,按災害類型找負責部門,預警實現“個性定制”,讓大家知道如何應對。
智慧大腦讓應急響應提速3倍
數字應急更智能,城市安全更可控。依托“數字應急”平臺,重慶給應急管理裝上智慧大腦,完成系統門戶和數據底座建設,實現應急管理部門和市級部門數據無縫對接,打通數據壁壘。
在此基礎上,重慶實戰運行自然災害防減救、安全生產智管、應急指揮智救等3大綜合場景,工貿安全在線等20余個子應用,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連全市、一腦統全局”。“一屏”即數字應急應用大屏,好比眼睛,看得全;“一網”即全市統一的通信網絡,好比手腳,聯動快;“一腦”即算力算法,好比指揮中樞。它們合在一起,就像給城市織就了一張反應神速、防護周全的“數字安全網”,讓市域安全“可感、可視、可統、可防、可救”,推動全市應急響應速度提升3倍。
多維發力筑牢應急守護網
“十四五”期間,重慶還從救援處置、救災保障、社會共治三方面協同發力,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為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駕護航。
救援處置更專業。在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基礎上,構建起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梯次救援力量體系。組建市專業應急救援總隊、市航空救援總隊,培育發展8個行業13支專業救援隊伍,全覆蓋組建區縣、鎮街隊伍,引導建設、規范管理45支3900余人的社會救援隊伍。目前,重慶已形成市域內“航空救援1小時抵達—地面救援30分鐘到達—群防員10分鐘反應”的快速應急能力。
保障體系更全面,救災救助更暖心。5年來,新配備應急救援裝備較2020年底增長70%,夯實“基層第一道防線”。健全救災資金預算預撥和快速響應機制,汛前提前將救災資金預撥到各區縣,保障災害發生后迅速調配救災資金,緊急調撥23.26萬件救災物資,有效保障了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在社會共治方面,依托黨建統領“141”基層智治體系,重慶配齊基層應急管理和救援專職人員,102萬災害應急責任人、12.8萬網格員、2.3萬信息員,他們就像城市“神經末梢”,共同堵住風險漏洞。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其他網站
關注公眾號
江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