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9-26 17:25:00 大 中 小
?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為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讓教師潛心教書、靜心育人,江津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及重慶市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以15811體系架構為牽引,聚焦教師關切,系統謀劃、精準施策、深化改革,探索出一條“減負”與“提質”比翼齊飛的教師隊伍建設新路徑,有效激發了辦學活力和教師內生動力。

▲重慶好老師演講比賽江津區初賽
?
機制創新與剛性約束并舉
筑牢減負“防火墻”
“以前常有不同部門來學校開展活動,有時一周要應付兩三場,老師精力都被分散了。”江津區四牌坊小學校教師何榮回憶,自從社會事務進校園建立“白名單”制度后,無關活動明顯減少,老師們更能安心守在課堂了。
減負工作關鍵在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遏制非教學事務向校園蔓延。江津區率先印發《減負實施方案》,對督查檢查考核、社會事務、報表統計等實行歸口管理和備案審批,并將減負成效納入考核,壓實主體責任。同時印發《江津區教育系統教職工調配辦法》,從源頭規范教師抽調借用行為。在準入流程方面,成立由區人大、區政協等多方組成的社會事務進校園專家委員會,開展前置論證與決策咨詢,堅持“白名單”事項的“事前備案、業務審查”流程,加強問題整改跟蹤督導,減少無效干擾。
強化監管,形成閉環,是保障減負政策落地見效的關鍵。江津區構建內外聯動機制,對外暢通監督渠道;對內開展專項檢查、聯合督查,常態化督導減負落實,確保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管理形成完整、高效的閉環。
?
技術賦能與綜合治理協同
激活提質“新引擎”
“以前統計信息需在多個系統反復錄入,現在通過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和政務數據共享平臺,數據自動同步,半小時就能完成以往半天的工作。”江津中學校教務主任易勇的體驗,是數字化為教育減負的生動縮影。
2025年,全區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下降50%,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壓減64%,報表及統計調研減少18%,各類培訓精簡明顯,降低42%;涉及基層學校的文件、會議、督查等總量下降超60%。
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江津區深化教共體改革和學區化治理,并依托川南渝西教育共同體,共建92個名師工作室,共辦教師培訓和“名師課博會”,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參加‘江津—瀘州’名師課博會后,我的課堂設計更靈活,學生積極性更高了。”白沙中學校教師韓梅深有感觸。
?

▲開展教學成果推廣交流活動
同時,評價改革與績效改革同步發力,激發教師活力。江津區建立多維度發展性評價體系,扭轉唯分數、唯升學傾向。績效分配向一線教師、班主任和實績優異者傾斜,為教師潛心育人保駕護航。
?
專業發展與人文關懷
同步提升教師“獲得感”
“去年我參加了‘津師英才·強基鑄魂12345’培養工程,跟著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教授系統學習教學設計,現在我設計的課例還入選了市級精品課!”江津區田家炳中學教師楊黎黎臉上滿是自豪。在江津區,像楊黎黎這樣通過專業培訓實現成長的教師還有很多。
減負的關鍵在于將教師從無關事務中解放出來,使其專注于教學與專業成長。江津區“減負”與“賦能”雙管齊下,全面提升教師的職業榮譽感與成就感。
江津區持續開展“渝”見江津好老師、“津師先鋒 育人搖籃”等專題宣傳活動,弘揚尊師重教風尚。定期開展年度體檢、心理篩查等,促進教師身心健康發展。深化“2+4+N”教師教育工作品牌,優化“五級三段”師訓體系,推進“教師隊伍強基培優”行動,構建“津師英才·強基鑄魂12345”教師成長培養體系,賦能教師成長。“我們根據教師需求定制培訓內容,讓每個老師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江津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

▲江津區“大概念統領的活力課堂”課例觀摩
近年來,江津區入選市級精品課(優課)325節、部級精品課(優課)98節;教師賽課獲市級獎182個、國家級獎16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6項、重慶市教學成果獎31項。重慶市教科規劃課題立項數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培育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名、教育部領軍教師示范性培訓培養對象1名、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培養對象2名,重慶市特級教師18名、學科名師26名、骨干教師238名、骨干校長6名,有效實現“減負”與“提能”雙贏。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其他網站
關注公眾號
江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