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9-09 15:48:41 大 中 小
“當年他為了搶救國家財產和戰友生命犧牲了,丟下我們母子3人一晃就42年了……”9月8日上午,江津區奎星廣場的一間民居內,76歲的烈屬張元英手捧一張泛著歲月光澤的烈士證書,眼眶泛紅地講述著丈夫楊太平烈士的故事。當天,江津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羅濤在大什字社區工作人員吳航、劉冉聃等人陪同下,專程上門開展烈士文獻和遺物征集工作,而張元英女士的這份“特殊捐贈”,既揭開了一段塵封42年的英雄往事,也為正在修建的江津區烈士陵園陳列室增添了豐富而生動的展品。
?

時間回溯至1983年7月14日零時40分,南京市大廠區三合圩突然決口,洪水洶涌而入。零晨兩點半,身為基建工程兵某團12連班長、共產黨員的楊太平隨連隊飛速去搶險。剛進入災區,他發現前方不遠處有一位老太太被洪水沖翻,身旁的老大爺連呼救命。他立即沖上前,在水中截住老太太,然后翻身一掙,反手抓住老大爺的衣袖,將兩人救出險區。他和戰友游到了奶牛場,在洪水急流中,又救出了四位婦女和一位老人。從凌晨三點到上午九點,楊太平已整整奮戰了6個小時,在洪水中跋涉了十幾個村莊,從死神手中奪回了9人的生命,還搶出了3頭豬、1頭奶牛及其他物資。上午9點多,楊太平又冷又餓,十分疲乏。他趕到決口附近,又與戰友們一起將兩臺各重一噸左右的發電機抬上大堤。這時,連長又接到一個新任務:帶戰士從大堤下水,越過湍急的洪水,到對面村莊傳達一個命令,并繼續參加搶險救人。楊太平不顧個人安危,又跳下水,剛游到一半,戰友李某突然被洪水卷走,楊太平一個猛子扎進水里,用盡全身力氣,用手和頭將戰友托出水面,猛推出去,戰友得救了,他去被漩渦卷走了。楊太平將年僅35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守護人民的崗位上。
彼時,他們的兒子楊軍年僅10歲,女兒楊莉8歲。突如其來的噩耗讓這個家庭陷入悲痛,但張元英始終堅信,丈夫用生命踐行的使命與擔當,是留給家人最珍貴的精神財富。42年間,她經歷了數次搬家,家中物品幾經更迭,可與楊太平相關的每一件物品,她都精心收藏——從泛黃褪色的舊報紙和照片,到丈夫生前穿過的襯衣、絨衣,再到那枚承載著軍人榮耀的軍功章,每一件遺物都被妥善保管,仿佛在默默守護著一段永不褪色的記憶。
當天,張元英還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件特殊的“寶貝”——一疊出刊于1983年7月和8月的老報紙。泛黃的紙頁上,《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新華日報》《南京日報》《四川日報》《人民前線》等多家權威媒體的報道格外醒目:有的在頭條位置詳述楊太平抗洪搶險的英勇事跡,有的在報眉處刊登南京軍區授予其“抗洪搶險英雄”稱號的決定,還有的以整版篇幅發起“向楊太平同志學習”的號召。“這些報紙我經常翻看,每次讀起都像又見到他一樣。”張元英輕撫著報紙,語氣中滿是思念,“現在把這些捐贈出來,雖然我還是有些舍不得,但能讓更多人記住他的故事,我覺得值!”

羅濤副局長仔細翻閱每一份文獻資料,認真查看每一件遺物,對烈屬張元英42年來的堅守與無私捐贈表達了崇高敬意。他當場填寫并頒發了蓋有江津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鮮紅印章的“捐贈證書”,鄭重接過張元英捐贈的烈士文獻資料、烈士生前衣物等。“這些遺物不僅是楊太平烈士英雄事跡的直接見證,更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英烈精神的寶貴財富。”羅濤副局長表示,后續將對這些遺物進行專業的修復與保管,在江津區烈士陵園陳列室進行展陳展覽,讓更多人了解楊太平烈士的英勇事跡,讓英烈精神在新時代持續閃耀光芒。
離別時,張元英站在門口目送工作人員遠去,手中緊緊攥著那本嶄新的捐贈證書。從這位堅強、勤勞、質樸的烈屬身上,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她對英烈精神的守護與傳承,對丈夫忠貞不渝的深情,跨越了42個春秋的洗禮,依然閃爍熠熠光芒,續寫著嶄新的篇章。
楊太平烈士簡介
楊太平,男,生于1947年8月,重慶市江津區廣興鎮廣岳村(原四川省江津縣廣興公社向陽大隊)人,中共黨員。1966年10月1日參加工作,1971年12月入黨,中國人民解放軍00224部隊62分隊基建工程兵211團12連班長。1983年7月14日在南京抗洪搶險中為保護國家財產和搶救人民生命犧牲。中國人民解放軍00224部隊1983年8月10日追認為烈士,1983年8月南京軍區授予“二級英模”“抗洪搶險英雄”榮譽稱號。
???????????????????????????????????????????????????????????? (文/何正靜 胡啟林? 圖/王子瑄)
?
?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其他網站
關注公眾號
江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