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3-03-01 16:57:59 大 中 小
2022年,我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區委、區政府堅強領導下,深入開展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現將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2022年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一是堅持把習近平法治思想納入鎮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重要內容,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綱要》列入年度學習計劃。組織黨員干部進行系統學習和培訓,嚴格執行學習計劃,用好《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同志《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等理論讀物。二是組建習近平法治思想宣講隊伍6支,深入開展專題宣講。三是廣泛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社會宣傳,設計制作主題宣傳標語、海報等。
(二)健全政府機構職能體系。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政法委員任副組長,其他班子領導為成員等法治政府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黨政辦確定為領導小組辦公室,分管領導任辦公室主任,黨政辦負責人任副主任,其他科室負責人為成員,黨政辦明確專人負責日常事務,推動了各部門優化協同高效,進一步提升履職監管水平,為全鎮法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
(三)健全依法行政制度體系。一是嚴格審查行政規范性文件,建立行政規范性文件發文目錄,及時公開、上報備案審查,疑似行政規范性文件已整改。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學習、重點難點及時向區司法局匯報請教。二是聘請法律顧問審核規范性文件內容是否合法、公開程序是否符合規定。
(四)健全行政決策制度體系。一是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落實重大行政決策制度,重大民生決策事項公開征求群眾意見,通過人大代表提出,人代會表決通過的程序,實施和驗收過程中讓群眾參與監督。認真學習《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和《重慶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重大行政決策確定前征詢法律顧問意見和建議。二是嚴格按照要求聘請循源律師事務所吳嘉斌等律師為我鎮法律顧,簽訂有償法律合同;法律顧問按照合同在司法所不定期值班,接受轄區內群眾咨詢等事宜;積極審核鎮內各部門合同、規范性文件、參與鎮重大決策事項、出具相關意見和建議、參與行政訴訟案件等。三是嚴格落實公職律師制度,積極鼓勵公職人員參與公職律師考試。
(五)健全行政執法工作體系。梳理各領域依法行政執法職權,推進會商溝通和常態化信息共享機制建立。明確人員工作分工,定崗定責任。開展行政執法隊伍業務知識、法律法規、文書填寫集中培訓,按要求統一規范行政執法標準和文書模板,完成著裝統一,持續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對群眾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及時即辦,收集整理行政執法過程中的有益做法和典型案例。持續開展施工領域的監管執法大排查大檢查,建立問題臺賬,并及時整改。積極梳理匯總新型違法行為的種類、表現形式、監管短板等。持續開展非法集資風險專項排查行動、行政處罰案卷評查工作及“以案促改”專項行動。持續推進落實輕微違法免罰和初次違法慎罰制度,每季度開展行政處罰宣傳1次。配合做好建設執法監督信息平臺工作和執法信息公示。逐步推進智慧城管創建。
(六)健全突發事件應對體系。一是嚴格落實好國務院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健全安全穩定工作“四個一”工作機制,印發煙花爆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民爆器材、自然災害、特種設備等領域應急預案,全方位構建安全責任體系,排查整治隱患165項,實現了2022年全鎮安全生產“零事故”目標。二是開展煙花爆竹“打非治違”專項行動30余次,取締1家不符合要求的煙花爆竹銷售點;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檢查100余次,勸導不規范交通行為1560余起,查處違法行為33起,處罰教育200余人次;開展消防安全檢查40余次,行政處罰1起,檢查發現安全隱患31個,全部完成整改。開展森林防火、消防安全、民兵救災、地災等演練共計30余次,提高群眾應急能力。三是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安全宣傳五進”等活動召開院壩宣傳會10余場,發放安全手冊3000余本、安全宣傳單2萬余張,接受群眾咨詢90余人次。四是全面落實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強化提防巡查值守,密切監視安全信訪穩定以及汛情、雨情、險情的發生和發展動態,一旦出現險情、災情,隨時啟動應急預案并按規定程序報告,有效處置。五是升級改造應急廣播30個,實現所有村社全覆蓋,廣播播放時長超800小時。
(七)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行政預防調處化解體系。一是發揮“雪亮工程”的實戰應用機制,安裝公共區域攝像頭108個,發動群眾20余戶,進一步形成“人防、技防、物防”聯動機制。二是以綜治網格為基礎,推行“五員共治”雙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組建32個由黨員、村(社區)兩委成員、聯絡員、警員、網格管理員組成的線下網格服務管理隊伍,鎮村干部全部下沉網格,每月定期召開研判會議化解矛盾風險,并依托鎮信息平臺實行線上網格管理。截至目前,通過網格管理開展各項工作宣傳走訪1500余人次,幫助群眾辦實事400余件,排查化解矛盾糾紛82件,受理辦結信訪問題27件31人次,辦結率100%,信訪案件同比下降37.2%。三是深入開展“大走訪大督查大調研”專項活動,堅持每兩周召開一次信訪個案專題研判會,每月召開一次工作聯席會議,全鎮領導干部共接訪下訪120余件次,按期辦結上級交辦信訪件42件,化解上級交辦信訪突出問題1件,群眾滿意度100%。四是抓實創新村(居)民代表會議“季會制”,各村(居)民委員會每季度組織召開一次村民代表會議,由村(居)民委員會向村(居)民代表報告、通報相關工作,討論形成村(居)民代表會議決議,2022年7月實施以來,召開會議10次,收集建議25個,討論形成7個決議,有效提升基層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監督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設立行政復議便民聯系點,提供行政復議有關事項咨詢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六是開展反詐騙知識主題宣傳活動25次,走訪涉詐重點人員家屬33次,勸返2人。七是建立5個村級治安義務巡邏隊,每周開展2次以上的治安巡邏;轄區刑事立案5件,同期相比發案率下降18%,成功破獲3件,同期相比破案率增長15%。八是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全鎮未發生涉黑涉惡案件。九是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走訪檢查宗教場所36次。
(八)健全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一是進-步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加強決策的論證、聽證,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機制,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水平。二是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依規依法加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財務公開,自覺接受本單位干部職工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是完善監督體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監督的作用,使監督覆蓋到權力行使的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真正做到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九)健全法制政府建設科技保障體系。持續推進“數字賦能”建設,圍繞數字農業、數字交通、數字林業、數字城管、數字政務等,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數字化運用水平,實現產業增收、管理便捷高效。一是不斷完善智慧城管建設方案。二是加強政務服務“一窗綜辦”和“代辦制”服務,強化鎮村干部培訓,全面提升群眾辦理率、滿意度。目前,四屏鎮“渝快辦”APP注冊人數2000余人,群眾網上辦理業務約1400件,好評率達99.5%。三是投資20余萬元,完成鎮村遠程會議系統安裝使用,用數字技術為四屏高效政務插上“云”翅膀。四是依托云MAS群信息系統,推送各類政策宣傳信息超60萬條,收集處理群眾訴求100余條,群眾滿意率99.3%。
(十)完善法制政府建設推進機制。一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重慶市和江津區實施方案,制定《四屏鎮“十四五”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四屏鎮2022年法治政府建設工作要點》,推動法治政府建設邁上新臺階,為有效落實區委建設“五地一城”目標提供法治保障和服務。二是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年度報告制度,健全領導干部學法用法機制,建立法治人才專業能力提升長效機制,強化法治機構和隊伍建設,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二、2022年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有關情況
一是帶頭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捍衛“兩個確立”。二是定期研究工作推進及任務落實情況,做到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解決、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辦。三是嚴格落實依法行政、依法監督,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把全鎮各項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把法治建設貫穿到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三、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存在的問題:一是極少數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識不夠強,沒有真正把依法辦事落實到具體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去,依法行政水平不高;二是普法宣傳效果需進一步提升,全民守法普法效果需進一步加強。
主要原因是:一是普法教育和培訓缺乏,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夠,部分干部學法用法、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二是普法宣傳載體形式單一,普法覆蓋面較窄,不能滿足群眾多樣化學法需求。
四、2023年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工作思路目標舉措
(一)著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強化專業培訓,建設一支政治強、作風硬、業務精的法制工作隊伍。制定法制工作人員素質培訓計劃,逐步實現人員專業化、辦公自動化、辦事程序化、處事高效化的目標。認真辦理群眾投訴舉辦案件和信訪事項,及時公開辦理結果。鼓勵公務員隊伍積極報考執法證,進一步提升行政機關人員依法行政能力。
(二)強化行政執法監督管理力度。嚴格按照行政法律法規規定,抓好行政執法重點領域、重點環節的監管。在推進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設中,堅持問題導向,補短板、強弱項。堅持程序和實體并重,真正將法治思維內化于心、依法行政外化于行。
(三)創新普法宣傳方式。以廣大群眾為重點宣傳對象,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大力宣傳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著重引導群眾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提高群眾法治意識。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其他網站
關注公眾號
江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