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10-09 10:29:50 大 中 小
9月28日上午,陽光透過江津區圣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窗欞落在鐘春碧的肩頭。區人大代表鐘海國、張梅俯下身,將一本嶄新的戶口簿和臨時身份證輕輕放在她手中。
“鐘春碧,您有身份了。”代表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她摩挲著印有自己名字的頁面,眼神恍惚中透出一絲光亮,嘴角微微牽動。二十多年風雨飄零,這一刻,她像一艘終于靠岸的船,在江津這片溫暖的土地上,錨定了人生的坐標。
急!二十年歸途無望,一場重病凸顯戶籍之困
2025年7月,江津酷暑難耐。圣泉街道享堂社區居民楊萬秀,早早就出門買菜。在菜市場,她見到了一位“老朋友”——鐘春碧。鐘春碧蜷縮在菜市場的角落里,手里拿著好心攤主贈予的梅干菜餅,眼神呆滯。
50多歲的楊萬秀一直居住在享堂社區,在她的記憶里,第一次見到鐘春碧還要追溯到二十一世紀初。
“那時候我們這里還是享堂鎮響水村,她可能只有10多歲,穿得破破爛爛,到處討飯吃,問她從哪里來也說不清楚,周圍好心人見她可憐,為她提供干凈的飯菜和落腳點。”楊萬秀說起鐘春碧,眼里泛起淚光。當村里著手開始救助時,鐘春碧又消失了。寒來暑往,鐘春碧有時出現在大家視野里,有時又不見蹤影。
原享堂鎮響水村、圣泉街道享堂社區兩委多次跟進調查,但其智力存在障礙,言語含糊,無法說清自己的姓名、年齡,更遑論家具體在何方。只有“鐘春碧”這個模糊的發音,成為她與過往世界唯一的、脆弱的連接。
但今年,情況不一樣了。楊萬秀和鐘春碧交流時,發現其站立都困難。“她肯定是生病了。”楊萬秀立即將消息告訴社區。“我們當時非常著急。”圣泉街道享堂社區黨委書記李健回憶道,“經過村衛生室診斷,認為最好的方案是讓她在專業醫療機構治療,并通過醫保和民政救助來分擔巨額費用。可這一切的前提是——她必須有戶口。”沒有戶口,就沒有身份證;沒有身份證,就無法辦理醫保參保手續。醫療費像一座大山,而戶籍,成了橫亙在生命與希望之間那堵無法逾越的墻。常規的救助手段在此刻徹底失靈,鐘春碧的處境,堪稱“難中至難”。
李健立即將情況上報至街道。區人大代表、圣泉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貞模高度重視,立即組織相關部門安頓、照料鐘春碧。
“經過詳細診療發現,她的病情嚴重,需要及時、系統的治療。按常規流程,此類無親屬、無戶籍的特困人員應由福利院接收。但棘手的問題在于,鐘春碧的病情特殊,福利院的照護條件和醫療資源恐難以應對,強行送交反而不利于她的治療。”王貞模告訴筆者。
如果說,過去的二十年,“黑戶”身份帶給鐘春碧的是無法享受公民正常福利的“慢性困擾”。那么,突如其來的一場重病,則將這種困境推向了生死攸關的懸崖邊緣。唯有破局“黑戶”才能從根源上點燃鐘春碧生命的希望。
快!聞訊而動,“代表有約”聚力破冰
圣泉街道敏銳地意識到,鐘春碧的境遇已非單個社區或部門能獨立解決的常規問題,必須打破壁壘,超常規介入。
消息像長了翅膀很快在人大代表之中傳開了。“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鐘春碧雖然戶籍不在我們街道,但她作為一個需要幫助的生命,就在我們圣泉的土地上。這個‘硬骨頭’,我們得啃!”人大圣泉街道工委主任謝興說。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助行動迅速拉開帷幕。
速度,體現在主動走訪的腳底泥濘上。人大代表們沒有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而是立即開展“代表有約”,組織享堂代表聯絡站駐站代表直奔社區,深入鐘春碧臨時棲身之所,實地查看她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環境。他們與關照她的社區干部、左鄰右舍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二十年來她的生活軌跡和各方所做的努力。“我們必須掌握第一手情況,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張梅代表在走訪筆記中寫道。
掌握基本信息后,人大代表馬不停蹄趕往公安、民政部門進行人像比對在龐大的數據庫中一次次篩查,開展DNA比對將她的信息錄入全國打拐庫尋親,發布尋親公告,期盼著渺茫的回應……然而,所有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如同石沉大海,始終無法揭開鐘春碧的身份謎團。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面對近乎絕望的境地,人大圣泉街道工委沒有放棄,發揮“家站”(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聯絡站)的平臺作用,將公安、民政、醫保、衛健、福利院等多個關鍵部門的負責人請到一起,開展“代表有約”專題約商。會上,在人大代表的監督和協調下,各部門共同聚焦于“如何解決問題”這一核心目標,公安部門解讀無戶口人員落戶的特殊政策路徑,民政部門探討救助安置的可行方案,醫保部門研究參保報銷的變通可能……行動的路徑在爭論中逐漸清晰。
面對其中最硬的“骨頭”——戶籍問題,人大圣泉街道工委組織人大代表直接“約見”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進行點對點的溝通、督促和追問。代表們帶著問題、帶著案例、帶著群眾的期盼,與職能部門共同研究政策邊界,尋找解決類似歷史遺留問題的“江津方案”。“‘代表有約’就像一把鑰匙,專門用來打開那些因程序閉環或職責交叉而卡住的‘鎖’。”謝興說。
準!精準把脈開“良方”,一站式破解急難愁盼
快是態度,準才是關鍵。面對鐘春碧的復雜情況,圣泉街道人大工委依托“代表有約”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精準聚焦“落戶”這一核心堵點,推動公安、民政、醫保等部門聯動,打通了一條“認定—落戶—參保—救助”的全鏈條解決路徑。
代表們深入研究戶籍政策,確認鐘春碧符合“其他無戶口人員”落戶條件,并督促公安機關加快固化證據鏈條——二十年的群眾證言、多次尋親記錄、DNA比對結果等厚厚材料,最終匯成一本沉甸甸的戶口簿。
落戶不是終點。代表們持續跟進,推動“落戶+醫保+救助”無縫銜接,確保鐘春碧享受醫療報銷和特困安置,真正實現“身份落地、生活保障”。
鐘春碧重獲身份,是圣泉街道“代表有約”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化解群眾急難愁盼的生動縮影。將人大代表編入基層網格,打造“1個代表之家+4個聯絡站+N個民情聯絡點”履職網絡,組織代表每月下沉網格、掃碼聽民意,把履職現場搬到小區樓道、群眾身邊。
2024年以來,人大圣泉街道工委組織15名區人大代表累計參與基層治理活動200余次,參與議事協商60余場次,提出書面代表建議16件。通過“代表有約”民主實踐活動,成功解決滸溪苑B區2000余戶居民供水管道改造、海惠苑小區數百戶居民不動產登記證辦理等急難愁盼問題。
此外,街道推行議事代表會議制度,每年組織人大代表、街道議事代表、居民代表等共商民生實事、監督項目進展。截至2025年6月,已推動39項民意事項得到實質解決,12個高質量發展項目落地見效,切實將“民聲”轉化為“民生”,彰顯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深厚擔當。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其他網站
關注公眾號
江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