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9-29 10:43:33 大 中 小
近日,江津區支坪司法所聯動仁沱社區,成功化解一起因建房違規引發的鄰里糾紛。居民鐘某與鄰居陳某在社區調解員的見證下握手言和,并簽署了一份包含經濟補償、環境整改和未來權益保障的調解協議。持續近一個月的鄰里矛盾得到圓滿化解。
去年,鐘某購買了位于陳某家左側的老房,隨后拆除舊房開始新建。今年春季,陳某家人發現鐘某在建房屋二樓超出原地基約一米,認為其違規施工,影響自家采光、出行及未來建房空間。雙方多次理論未果,矛盾逐漸升級。
社區調解員、居民組長及網格員雖多次介入,但鐘某初期態度強硬,堅稱“自家建房與他人無關”,調解一度陷入僵局。后陳某一家向國土和房管部門投訴,經專業鑒定,鐘某房屋確實未按圖紙施工,并對鄰居造成實質性影響。在部門批評教育下,鐘某認識到錯誤并同意協商。
在雙方首次調解時,鐘某承認錯誤愿意賠償,但雙方在賠償金額上產生分歧,鐘某認為陳某以2.8萬元的市價賠償要求金額過高,難以接受,調解未能達成一致。
支坪司法所調解員并未放棄,而是采取“背對背”溝通方式,分別與雙方深入交流,梳理核心訴求。調解員發現,矛盾焦點不僅在于賠償金額,更涉及采光保障、環境整治和未來建房權益等深層問題。在掌握雙方真實意愿后,調解員組織第二次座談,引導雙方換位思考,提出“經濟補償+實事項目+權益保障”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最終,雙方達成四項協議:鐘某向陳某一家支付補償款18000元;負責安裝一盞巷道路燈保障公共照明;房屋建成后清理建筑垃圾并水泥鋪設過道;明確約定若陳某家未來重建房屋,鐘某不得阻撓。
“調解不僅要看眼下,更要看長遠。”支坪司法所調解員指出,本次調解成功的關鍵在于既有法律依據支撐,又充分考慮了雙方的實際利益與心理預期,通過經濟補償加實事幫扶的方式,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這起糾紛的順利解決,體現了基層調解在化解民間矛盾中的靈活性與實效性,也為處理類似鄰里建房糾紛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其他網站
關注公眾號
江津發布